“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5月16日,吴江区小学语文后备教师第十组磨课活动在坛丘小学如期举行,老师们采用“同题异构”的形式,执教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师发展中心的吴萍老师,坛丘小学钱卫华老师参加了此次指导活动。
第一节课由芦墟实验小学的周瑜肖老师执教。周老师教学目标明确,将朗读贯穿在了教学的始终。首先,周老师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挑战读,最终学生将课文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周老师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带着学生疏通文意,把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周老师带领学生聚焦人物对话,在朗读与思辨中体会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最后,周老师以“画连环画”的方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这样有趣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二节课由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的陈雅倩老师执教。陈老师以文言文式的自我介绍作为开场白,在课前与学生初步互动。陈老师所执教的《杨氏之子》分为三个板块,带领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意思、感受人物形象。在第一板块中,陈老师引导学生由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再到读出节奏,循序渐进地读好短文;第二板块中,陈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疏通全文的意思,最后请学生讲述故事,梳理了短文意思;第三板块中,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杨氏子的语言体会杨氏子“甚聪慧”的特点。整节课思路清晰,板块分明,帮助学生把握、理解文本内容。
第三节课由吴江区北厍小学的许诗雯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许老师非常重视文言文的朗读。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读一读”中,许老师用一读字音、二读停顿、三读明义这三个环节,逐步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文言文语言之美,在朗读中明义,在朗读中背诵。在第二个环节“品一品”中,许老师让学生品读文言文,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体会杨氏之子的有教养、甚聪惠等特点,感受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少年,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说话的艺术。
第四节课由莘塔小学的管琳夷老师执教。对于《杨氏之子》这一课的教学,管老师是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而设计的,在学生充分领会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一步步复述、创编、表演、讨论、探究。管老师试图通过三个任务将杨氏之子这一人物形象带入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去,拉进学生和小古文的心理距离,力求将“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教学”。
第五节课由汾湖实验小学的杨丹雅老师执教。杨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时,首先注重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难读的句子,由字到句再到整篇文章,在教学中渗透文言文方法的指导,为下文理解文意做铺垫;接着杨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上下文等概括文章意思,并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手势进行朗读;最后,杨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细微之处品味杨氏子的善听、善思、善言,通过生动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才能“聪”。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品悟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第六节课是由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越秀校区的杨燕洁执教。杨老师所执教的《杨氏之子》,通过情境古代聪慧少年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入,接着有意识地先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与节奏,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辨析理解和积累。随后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故事内容。最后,杨老师抓住文眼“甚聪惠”三字展开,理解人物语言背后的含义,体会长者智慧幽默,幼者毫不怯场,得体委婉,从而对“甚聪惠”的真正解读更深一层。
深耕勤反思,高研促提升。课后,执教老师们就本次活动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谈了心得体会。互动交流环节中,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在互听互评中,学习并借鉴他人的经验、理念、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接着,导师钱卫华老师与授课老师进行了研讨交流。钱老师肯定了磨课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鼓励老师们再接再厉。最后,钱老师从任务群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杨氏之子》这一课所属的任务群及其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教学思路。钱老师的指导对于磨课教师来说可谓醍醐灌顶,大家受益匪浅。
“研前磨、研中思、研后改”,好的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它有很多上升的空间去让我们思考。教师就是在不断追求课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坚持着、探索着,所以我们的思维碰撞着、成长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老师们能乘着此次磨课活动的东风,越研越美,行稳致远!